公益團體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會
1060901台內團字第1070005043
捐款方式:
類別: 文教藝術
地區: 桃園市
電話: 02-77515251
連絡人: 陳紫緹
地址: 臺北市大同區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115巷13號
網站: https://bigcatch.eoffering.org.tw
E-mail: codda@taiwanbar.cc
分享至:


捐款金額:
 元
教育是「面對未來」的事業
在所有公共議題當中,教育議題是最詭異最困難的。因為大部分議題都是要解決當下遇到的問題,但教育不是,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教育的目的要幫助我們在進入社會以前,學會各種面對未來世界所需的能力。但弔詭的是,沒有人知道「未來」到底長什麼樣子!有人說未來是國際化的時代,所以大家快來學英文。有人說未來是數位的時代,大家從小來學寫code。所有喊出來的口號都是先想像一個可能的未來,然後帶著大家栽進去。
明明沒有人知道未來,而我們卻只相信一種未來、只提供一套教育方法,把所有人都丟進去教,想著不覺得驚悚嗎?不要把雞蛋擺進同一個籃子裡。沒有人知道教改怎麼改才對,但唯一邏輯上說得通的方向就是:「往愈多元開放的方向前進。」讓各種對未來不同想像的教育模式與內容都存在,才是最有利整體社會生存的。所以,別再相信那些緬懷聯考所謂「教育專家」的鬼話了!

什麼是「大抓周計畫」?
2016年,我們首次提出「大抓周計畫」的概念。抓周是漢文化中非常悠久的生命禮俗,在小孩滿周歲的時候,讓他爬到擺滿各式物品的籃子前自由挑選。如果摸到聽診器未來會當醫生,摸到算盤未來會當商人,以此類推。這當中雖然有迷信的成分,但卻很明白揭示出教育關係中最理想的情境。
父母、師長最核心的任務,就是把各式物品、各種機會擺進籃子,確保孩子處在一個多元的環境當中。而探索的人、做選擇的人、面對未來的人,是孩子自己。這就是「大抓周計畫」的意義,我們希望提供玲瑯滿目的知識內容,讓孩子自由觀看、探索,做出選擇。這五年來我們做了兩季的《動畫臺灣史》、《哲學哲學雞蛋糕》、《拼經濟吧》、《法律吧》、《實驗科學吧》、《跳舞吧》等,還有各式談論文化、產業知識、社會議題的影片,總計兩百多支。

製作從「需求」出發的數位教育內容
《羅輯思維》在一次節目中談新媒體時代的教育概念,相當貼切到位。傳統教育是一種從「未知」邁向「已知」的教育。你不知道,來上課來學習,就懂了。但現在的教育該是反過來,我們是要帶領孩子從「已知」走向「未知」!從孩子對世界的既有認識和經驗出發,問出問題、引發好奇,然後帶領他探索這個繽紛的未知世界。
人的行為都是由動機驅使的,「因為需要,所以學習。」為了進日商公司工作所以惡補日文,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而研究歷史,本質都是一樣的。教育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起對知識的「需求感」!我們製作的教育內容,就是秉持這樣的想法努力不懈。

「給孩子魚竿,不如讓他相信,魚很好吃!」
有一句大家熟悉的教育格言是這樣說的:「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魚竿。」不是餵養知識,而是要給予方法。這句話雖不至於過時,但無法點出教育最核心的問題。時代改變之快,你如何確保現在給的魚竿,二十年後還釣得到魚?
所以我們提出「給孩子魚竿,不如讓他相信,魚很好吃!」孩子一旦喜歡吃魚,自然會用盡各種方法抓到魚,這個數位時代讓他可以輕易找到一切他需要的資訊。建立需求感的教育,像抓周般讓孩子自由探索的教育,這才是我們需要的教育。

好的內容需要資源投注
要製作品質好的數位教育內容,特別是動畫製作,成本動輒數十萬。從企劃、資料蒐集與調查、專家諮詢、劇本編寫,到拍攝、設計、動畫、配樂、音效等等,一支影像的誕生耗時耗工相當驚人,但我們仍堅持免費放在網路上提供大眾自由觀看。

希望你們能幫助大抓周計畫,加入「小額定期捐款計畫」,支持我們在這個數位浪潮下,提供能引發學習興趣的數位內容,引領孩子找到未來的方向!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