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以人為本 360度原地旋轉體感移動載具獲國家新創獎
發表日期:2018-12-21
對於行動不便的病人來說,坐輪椅、電動車是最常見的方式,
但因為輪椅較大的迴轉空間,以及電動車沉重的車體,反而成為許多
人頭痛的問題。所以,花蓮慈濟醫院與大麥智慧科技公司,
聯合研發出可以倒車、可以原地旋轉的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
將對病人的疼惜化成實際醫療輔助器材的用心,
獲得2018年第十五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
除了分享獲得第十五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
也特地帶領副院長許文林、吳彬安、何宗融、羅慶徽等團隊,
跟大家分享在腫瘤治療、智慧醫療、中西醫合療領域及社區長期照護
的努力成果。林欣榮院長表示,醫學中心除了創新研發出更適合的
醫療方式治療難症絕症,也要重視病人的生活品質,透過許多輔助醫材
與長期照護的方式,來改善病人的生活。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表示,常常看到包含
巴金森患者在內的很多病人,坐輪椅進出診間會很擔心會撞到,
這時候就會想著,「如果輪椅的迴轉半徑小一點,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
經過一年多與大麥智慧科技的腦力激盪,才研發出兼具實用性
與安全性的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
體感移動載具平衡輪設計概念,搭配獨家專利設計的控制平台,
可原地旋轉大幅度的減少轉彎半徑,讓使用者乘坐於載具上
並輕鬆操控穿越在狹小房間內四處移動,大麥智慧科技公司總經理程政群表示,
當載具停止不動後,操控的手把還可以抽出來轉變成手杖使用,
讓年長使用者不僅可以開著載具進行長距離移動,還可以有手杖協助短距離移位。
希望透過體感移動載具讓身障或年長使用者,能在最小迴轉空間發揮最大潛能。
成果分享會之前,醫療團隊也特地邀請巴金森病友高先生來體驗。
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十五年的高先生表示,自己平常就會「做功課」,
研究哪種輪椅、平衡車、電動車比較適合,還曾經上網路平台網購電動車。
在實際體驗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之後,高先生說比較小台的載具,
感覺很適合室內的移動,尤其是對「台灣本土製造」更有信心!
也很期待載具未來能有更好的收納方式,早點有機會能
買到這台台灣製造的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
「其實病人最常跌倒的地方是『家裡』。」陳新源主任表示,
許多行動不便的病人跟家屬出門會很注意自身不要跌倒,
但是在家裡、室內的時候,因為空間較小反而更容易疏忽而跌倒,
而跌倒後的治療與復健都需要時間,對於本來就行動不便的病人來說,
很容易造成後續行動上的困難,所以,才有了研發小型的移動載具的想法,
配合體感技術的設計,獲得了2018年第十五屆國家新創獎。
陳新源主任強調,行動不便的病人不等於永遠都不能走路,
在確保安全性的情況下,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能讓病人多一種選擇,
讓醫療輔具成為整個醫療計畫的一部份,希望能讓減少病人跌倒的風險,
進而幫助更多病人重新站起來,走得出家門,繼續寶貴的人生。